灯塔2019

恐怖片加拿大2019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威廉·达福,瓦莱丽娅·卡拉曼,洛根·霍克斯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

 剧照

灯塔2019 剧照 NO.1灯塔2019 剧照 NO.2灯塔2019 剧照 NO.3灯塔2019 剧照 NO.4灯塔2019 剧照 NO.5灯塔2019 剧照 NO.6灯塔2019 剧照 NO.13灯塔2019 剧照 NO.14灯塔2019 剧照 NO.15灯塔2019 剧照 NO.16灯塔2019 剧照 NO.17灯塔2019 剧照 NO.18灯塔2019 剧照 NO.19灯塔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8:09

详细剧情

  1890年代,两名灯塔管理员试图在他们生活在偏僻而神秘的新英格兰岛上时保持理智。  随着雾角的摇摆声响彻空中,沉默寡言的前伐木工人埃弗莱姆·温斯洛和两鬓斑白的灯塔管理员托马斯·韦克踏上了十九世纪末新英格兰沿岸一个僻静且了无生气的岛屿。 在接下来四周艰苦的工作和不利的条件下 ,俩沉默寡言男人除了彼此以外,没有其他人的陪伴,被迫忍受,仇怨与日俱增。 然后,在恶劣的预兆中,狂怒而无休的暴风使看守员受困于本就不宜居的火山岩,助长了长期的野性饥饿;极度痛苦;使人躁狂的隔绝以及恐怖的酒后幻觉。现在,精神错乱得令人窒息。 还可以从无形的牢狱中逃脱吗?

 长篇影评

 1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NO.33——《灯塔》

《灯塔》是照亮电影黑暗时代的希望之光

21世纪10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最后一个月,最后一个礼拜,最后一期周限定,我们选择了《灯塔》。

《灯塔》(The Lighthouse)

本期周限定共22位团友参加,共收到20份短评,平均分7.91

神仙打架、星光熠熠的2019年,是蛰伏许久的大导演们的舞台,是万众期待的续集电影们的狂欢。在这样的电影大年,一部只有两个演员表演,全片黑白摄影,复古画幅的独立影片依然在影迷眼中大放异彩。

这部A24公司出品的《灯塔》,是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第二部长片,2015年,他就凭借处女作《女巫》获得了第31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导演奖。

在《女巫》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于传统恐怖片的元素,影片用阴冷的色调讲了一个带有宗教符号的神秘超自然故事,带给观众感官和心理上的双重恐怖,没有jump scare,没有血浆,是一部“高级”的文艺恐怖片。

今年的《灯塔》,同样也是一部有着独特气质的恐怖片,但放心,它没那么可怕,它更像《闪灵》一样,走的是“心理惊悚”的路线。影片由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主演,饰演“一老一少”两位海上灯塔看守人,故事则围绕航海世界的神秘事件展开。

印象中的两位主演长这样

威廉·达福(左)罗伯特·帕丁森(右)

电影中的他们却变成了这样

影片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源自这两位演员颇具戏剧张力的表演,在黑白影像中,两人的每一段对话里的肢体语言,每一个特写镜头里的骇人表情都极富感染力,尤其是罗伯特·帕丁森,你能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如临深渊的恐惧。

另一方面,导演的视听语言堪称牛逼,这也让这部电影收获了不少团友的好评。影片的第一幕是从黑暗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孤寂航船,迷蒙的海岛,冲击波浪的船头,配上沉浸式的恐怖音效,一下子就把观众带领到了神秘的海上世界。船上是一高一矮两个男人的背影,跟着船不断摇晃,望着面前不断闪烁的,灯塔。

用这样精巧的镜头来做为影片的开头,着实吸引人。除此之外,电影还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人物,对灯塔,对各种意象。导演用他独具特色的技巧造就了这样一部视听效果很强,神秘恐惧气息浓郁的电影,让人沉醉其中。

在电影的方形画幅里,两个人男人大段的时间都在逼仄的小房间里喝着酒,说着咋舌又疯狂的台词(电影中极其细腻的文本对话也给本片的翻译造成了比较高的难度),比起有些密集并难以理解的台词,这个故事里的意象更是让人难捉摸,剧情的空洞虚无,被许多人诟病,类似《闪灵》的技巧,也让这部电影好像并没有那么出彩。

不过,瓦莱丽娅·卡拉曼饰演的人鱼,还是在2019年电影史上留下了经典一幕

黑白影像里灯塔的光也在影迷心中照亮了很久。

而那穿插整部影片的海鸥,是什么的象征?那灯塔顶层的光,是欲望还是希望,是孤独的象征还是精神世界的指引。光怪陆离的航海世界,恐怖邪恶的神秘传说,构建了《灯塔》中的魅力世界。

就像团友@wild life说的“相信我,每个人看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对于这样的影片,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观影团小伙伴们的评价吧。(由评分高低排序)

@wild life:10分

无处不在的海鸥,无时无刻都在喝的酒,似真似幻的人鱼,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灯塔是存在于头脑博弈中,还是海神祭品的屠宰场,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两个人是一体的两面,还是真实存在的人,相信我,每个人看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sol:10分

这样的疯狂!!!

@不死者:10分

@鱼麦麦:9分

视听效果太牛逼了,一级舒适!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本恐鸟症患者已经死亡。

@鹳鸟踟蹰:8.5分

浪潮边的灯塔,海鸥和礁石。压抑地推进,随着海鸟的死亡逐渐朝着疯狂的方向发散。是delusion吗。

@菠萝油:8.5分

黑白与窄画幅风格化复古之作,被弥漫于塔尖的诡谲之光笼罩,解放思想,得益于专注在视听语言上,看到这风尘仆仆,满脸胡渣的大叔,谁会想到他也曾是那个霍格沃兹的校草?那个吸血鬼王子?是小K的前男友呢?

@野凡:8.5分

又是一部癫狂之作,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荒诞与臆想交织出现。强大的音效加剧了可怖氛围的形成。最后一幕cult画面,加上最圆满的句号。

@神经病理人:8.5分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Winslow a dull boy.”

@mdr skywalker:8.5分

《女巫》构建的是原始宗教奇观,而在《灯塔》中构建的是海洋奇观,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古老的灯塔,伴随着昏黄的灯光,时刻传来的汽笛,久远的海妖传说,以及性格各异的两个守塔人,他们对大海有着不同程度的幻想和执念,全片全靠达福和帕丁森两个人演技撑起,配合迷离的黑白镜头和恰到好处的音效,把他们的混乱和欲望完全揭开,最后帕丁森举斧砍杀老守塔人的眼神,无比难忘。

@SebMia:8.5分

比睡梦医生更像闪灵续集,睡梦医生仅延续闪灵的外壳,而灯塔却继承了闪灵的内核——疯狂只是压力聚集到临界点时的产物。本片其实就是一个生活loser内心的挣扎与放逐,主角是一个丑陋、孤独、缺乏自信的伐木工人,受尽同事(上级)的压迫与嘲笑(却又想成为他),于是起了杀意,内心陷入无尽的挣扎。导演选用黑白摄影来凸显主角内心的阴暗,而1:1的窄荧幕将本就封闭狭小的空间压缩得更加逼仄,让人喘不过气来。若本片为原创,其实是能打五星的,只不过闪灵的光芒太过耀眼,本片就显得些微暗淡了。

@董小__ :8分

精神、欲望和信仰在孤独与贪婪下毁灭,再无秘密的世界土崩瓦解。美人鱼,海怪,死人,龙虾,灯塔,顶层阁楼,孤岛上的一切都带着独特的意向,指向精神世界的荒芜。俯拍仰拍让人物形象扭曲,光带来令人恐慌的情绪,搭配灯塔音效,诞生全年最邪气质电影

@亲切的昊子:8分

看起来是被孤独包围、被权利驱使、被欲望吞噬终走向毁灭的故事,但极强的影像风格和意象化表达使得影片具有多种解读方向,特别是色彩和音效,无限放大了电影的压抑感和惊悚效果,两位演员的疯魔表演也恰到好处。

@Supremacyacron:8分

从格局、影像风格来看,似乎有点像《反基督者》,都是类似的双人独角戏,但在视听方面还是本片稍胜一筹,音效与压抑之下的意象塑造的非常棒,灯塔本身也是代表着孤岛之上至高无上的权利,亦是菲勒斯的一种象征。

@人间退步:8分

本片有着强烈的迷幻感、原始感、黑白镜头使这两种感觉更加强烈,1:1黑白画幅不仅充满了复古感,而且放大了惊悚感,在灯光和音效的配合下形成了独特的视听体验,关键是两位主演的表演都很炸裂,19年最后的周限定即将过去,希望明年的牛班越来越好。

@日落黄沙:8分

@奔兔吉尔:7.5分

跟前作一样,影像和文本还是很像伯格曼,但这次古典台词强调舞台感,格局不及「女巫」。各种性符号此起彼伏,灯塔是矗立在眼前的巨大阳具,水面晃动的瓶子不断向深处撞击,触手缠绕抵达高潮,雨水落下释出体液……压抑的环境产生精神高压,幻想与超现实的迷幻时刻不断出现,人际关系亦随之走向崩溃。精神的折磨贯彻始终,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对应老守塔人、年轻海员、人鱼(欲望)亦足够合理,潜意识中攻击老看守人即是攻击自我,是以产生片中所述「自虐」的罪恶。朝人鱼自渎将被拖入海底,杀死海鸟终究会招致厄运,登上塔尖成就最大欲望,圣光降临势必付出代价。

@Nate:7分

导演在制造悬念,利用多种元素营造恐惧感方面相当有一套:杀死就会带来厄运的海鸟,被神秘面纱笼罩着的灯塔顶部,甚至是被灯光放大的影子,外面阴风阵阵,海浪咆哮...他很会营造一种意境,一种隔离感,孤独感,压抑感。在试听方面高度风格化的加持下,这些感官要素变得更加突出,贯穿全片,直击观众内心。与克苏鲁文化的结合,老水手的神话故事,在压抑之中又为故事添加了一丝神秘色彩。而片中最后两人一同走向疯狂,猜忌,谎言,欲望争相迸发,优秀的台词功底再加上几近疯癫的演出,简直让片子向一种失控的极端倒去。而片中的灯塔其实也被隐隐指出是一种意向,所有的人,物都是想象产物,然而整体看下来我是丝毫没懂的,对于克苏鲁文化的理解浅薄导致我也无法猜出大概。只能说虽然形式化,但这未免是一种形式的巅峰,一种视与听的高度结合。

@Alex:7分

气氛的营造和环境的建构水平实属上乘。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次元壁被打穿,海鸥,人鱼,多种意向的出现让故事多了分预言的味道,他们究竟是谁,灯塔上究竟有什么,答案可能在或静寂或嘈杂的背景声中,又或是在亦真亦假的闪回又或是梦境之中。可惜的是画面在非大银幕上的观感实在太差,黑漆漆的一片。

@冰块队长:7分

比女巫还好,但还是更喜欢女巫,音效太满带来了电影整体过溢的感觉以及有些地方说的太透,不过几处隐喻的形象化是真不错。(另:酒精是个好东西

@扶不起先生:6.5分

懵逼之余我回想了下剧情,那灯塔上到底是什么呢.......想了想脑壳忽然有点疼,我感到脑子被强奸了,呃.......还是不要去想了吧。

@渡辺dudu:6分

和预想的很不一样。视听方面确实结合的不错,但剧情平白很难让人产生兴趣和代入感。同时大量的意向和符号交织在一起,虚实模糊,不做任何交代和解释,看的有点吃力,上一次让我有同样观影感受的是《野小子们》。

@鬈毛毛:3分

导演已拉黑,大家敢怒不敢言?佳片的概念糅合体是一座雕塑,本片的概念糅合体是一坨史莱姆。单凭影像符号情景质感人物设定硬核输出主题,还不如办场讲座来的好。如果只是喜欢在诡异领域中找“我看懂啦”的共鸣,那不如不用枯燥乏味折磨自己。确实没认出嫩牛五方の翘臀,看这亚子后年我是看不到他主演av叻!

最后,是夹带私货时间!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自2019年4月成立至今,已经走过8个月啦~在这8个月时间里,我们总共完成了33期周限定,4届电影节,汇总如下:

【春天的放牛班】

我们的第5届电影节(2013年影片精选)也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开启:

第五届【春天的放牛班】电影节 主竞赛片单

这段时间我们有新人加入,也有旧人离开,有过低潮,但触底反弹,离别在很多时候都是伤感的,但是在这里,我不希望是结束,当我们笑着挥别2019,挥别10年代的时候,要更加自信、开心地去迎接2020年啊。

新的一年,祝大家万事胜意,也希望我们的观影团越来越好,很荣幸在这里做好本年度最后一期周限定的收尾工作,但是更要谢谢每一个曾经参与过的小伙伴们。感谢遇见,不负期待。

对了,如果你碰巧看到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观影团感兴趣并想要加入的话,不妨猛私信我们的团长@Supremacyacron,这是一个成熟稳重帅气有担当的男人,还是单身。

或者私信本群吉祥物兼hr@鬈毛毛,这是一个雌雄莫辩,酷爱打太极(or咏春拳)的纯情少年,撩它!

还可以找我们万能的小福同学@mdr skywalker,因为他就是哪里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哪里的小天使呀,当然最好你可以借他作业抄~(误)

最后再次感谢阅读点赞评论转发,我们明年再见啦!

 2 ) 这不是灵异恐怖片,而是一个超自然神谕

新生代美国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电影之路,似乎与“奇幻”“惊悚”两个关键词息息相关。从进入电影行业的初期,他便参与到了几部奇幻短片的制作中,同时也在2008年执导了个人的奇幻短片作品《泄密的心》。

而让罗伯特.艾格斯真正进入到大众视野的作品,则是2015年的《女巫》。这部高度风格化的惊悚片,在美国独立电影界声名大噪,最终也摘得了当年圣丹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女巫》

而罗伯特·艾格斯2019年推出的新作《灯塔》,更是进入到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之中,甚至引发了为看此片而排队三小时的盛况。

作为年度话题性作品之一,不光《灯塔》的故事同《女巫》那样发生在新英格兰地区,罗伯特·艾格斯导演也延续了前作中结合“传说”来设计人物、故事的特色。

而这次他在视觉层面则进行了相当大胆的尝试,用独特的剪辑、音效配合叙事,创造出了一个神秘的“岛上迷宫”。

电影《灯塔》海报

影片《灯塔》的故事从开端即带有些许神秘主义色彩,同《闪灵》一样,也是作为外来人的主角被聘用到一个无人之地。

随着镜头穿过一片浓雾,灯塔所在的岛屿方才显现。伴随着好似巨兽怒吼的船笛声,两组“守灯人”在广阔的平地上悄无声息地擦肩而过。这无疑从视觉上暗示了一场放逐的开始,也寓意着一次“神话重现”的开端。

构建一段神话的首要前提是建立独特的秩序,虽然《灯塔》仅仅只有两个人物,但罗伯特·艾格斯依然调动起了所用环境元素,在两个人物之间构建起严密的权力秩序。

从进入卧室的第一镜开始,罗伯特·艾格斯便用门板、楼梯、桌子等物件,将帕丁森饰演的新人Winslow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老看守人Wake隔开。在室内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观众都只能看到两个角色各自存在于“自己的画面”内。

而在室外,罗伯特·艾格斯更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划分出两个表演区域。Wake永远和高高耸立的灯塔紧密相连,而Winslow则频繁出没于低矮的棚房和空旷的平地,即便他进入到Wake的灯塔之中,也只能处在最底层的位置仰望塔顶。

在影像层面上,严密的逻辑秩序宣告了Wake对这一大空间的统治权,再配以文本上颇具单方面压制力的对话,无疑在Winslow和Wake之间构建起了一层剥削关系。

不过至此,Winslow和Wake依然只是两个普通的看守人,而当二人之间这种支配关系开始出现裂缝之时,即是罗伯特·艾格斯借人物“重现神话”的时机的到来。

在叙事上,人物身上的弧光往往都来自于人物关系中诞生的冲突;由于冲突而带来的行为改变,使得人物有了被赋予新属性的机会。而罗伯特·艾格斯在《灯塔》中则借冲突赋予了这两个角色杂糅的神话属性。

当Winslow对前任看守人留下的木质人鱼雕像开始产生性幻想时,他便获得了由好奇心被激发而带来的“情绪”。因为长期被压抑的性需求得到释放,使得Winslow恢复了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而在这座岛屿上最为耀眼的外界事物显然是那座被Wake绝对权力所控制的灯塔。

好比吞噬禁果后的亚当,重获感官与情绪的Winslow由此产生出一种因本能刺激而迸发出的反抗意识。他开始公开质疑Wake的要求,对于被强行安排的无聊又艰苦的工作也有了不满。然而,Winslow此时的反抗面对Wake日益加剧的强权压迫却显得微不足道。

Winslow此时呈现一种幼童式的“求知欲”迸发状态,在外界受挫之后,转而回到最基础的本能性刺激(恋母性、性需求)中寻求安慰,导演也用影像证实了这一点。

Winslow在多种情绪之间来回反复,大量对人鱼雕像的性幻想和他对于灯塔的好奇,以及对Wake的畏惧充斥在他的梦境之中。而Wake也正基于Winslow的梦境被赋予了神的特性。

Wake在梦境中被Winslow直接幻想成咆哮的海神波塞冬,并且操纵着他的“马头鱼尾兽”的触手守护着灯塔。但其实wake不光是波塞冬的化身,他更像是克洛诺斯三子的集合体。在梦境中他对Winslow发怒时,双眼迸发出光芒,俨然希腊神话中发怒时双眼充满雷电的宙斯。

而在梦境中Wake时常处于暗处,并总是用神出鬼没的恐怖形象出现在Winslow的视线中,又不得不令人联想到象征瘟疫与死亡的冥王哈迪斯。Wake在这种神性的杂糅之中,显然已成为绝对强权的化身。

可以说,Wake的神话属性正是被winslow的幻想所赋予的;而至于Winslow的神话属性,则恰好是来自于Wake“神性”在现实中的消退。

被激发反抗但却失败的Winslow只是拥有“求知欲”的人类,但当他杀死在海上传说中寄托死去水手灵魂的海鸥之后,便真正打开了“原罪”的大门(当我们在影片后半段知晓了Winslow的真实姓名和假姓名的来源后)。

Winslow的赎罪之路被具像化为犀利的狂风暴雨。“原罪”所带来的灾难击垮了Winslow的理智的同时,也用一种物理性的方式摧毁了岛上的权力秩序。某种难言的混乱充斥在影片中。

观众至此已经无法再预料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Winslow和Wake一会儿唱着水手歌共舞,一会儿又在狭小的房间里争吵搏斗。在权力体系崩塌之后,在原始的环境之下,Winslow作为年轻的男子,在两个雄性的角斗之中必然占据优势。

失去理智的Winslow终于获得了将之前的幻想“付诸实践”的机会,他开始摧残Wake并步步逼近象征最高权力的灯塔。而Wake之前身上所带有的克洛诺斯之子的强权力量,也随着他在现实中的步步败退而逐渐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Winslow基于对自己行为正义性的幻想所带来的“救世主”般的形象逐渐树立。Wake在这一部分的影像中被丑化,而Winslow的行为则像是正义的复仇。

然而事实上,这段影像并不全是真实发生的,关于“究竟是谁想拿斧子砍对方“的辩论就足以证实这一点。而两人“Thomas”本名的重合,似乎也给予了观众多义性思考的空间。究竟Wake是以何种面貌存在的呢?他是否是Winslow所幻想出来的一个存在?还是说Wake是以多种幻想和现实的不同面貌组合而成的一个存在?

Wake权力崩塌的“幻象”,本质正反映的是Winslow自我神化的虚假。他把自己对灯塔的渴望幻想成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并赋予其行为“打破强权”的正义性,甚至就连周遭的自然事物也被Winslow强行幻想成了各种可怕的怪物。

然而事实上,他对灯塔的渴望只是来源于凡人的本能,即所谓的欲望;又可以理解为杀死海鸥带来的“原罪”所导致的某种恶果。而当Winslow终于摆脱Wake最终得以触碰灯塔时,他才意识到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

他压根不是所谓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而不过是一个被“原罪”彻底欺骗的可悲人类。当暴雨海浪散去,Winslow的赎罪之路也走到了尽头。在虚幻的自我神化终结后,Winslow惨败给自己的欲望,唯有接受自我幻想出的“神话般”的悲惨结局。

影片《灯塔》的“神话重现”之所以能成功进行,这显然与罗伯特·艾格斯导演出彩的编排脱不开关系,正是由于其影像、叙事上迷宫式的设计,才给予这些神话符号足够发挥的空间。

首先,《灯塔》的画面采用了1.19:1的画幅,这在当下的影视行业中是很少见的,反而更接近于默片时代的标准画幅1.33:1。同时《灯塔》采用了黑白35mm胶片拍摄,可以说从画面基调上本片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复古感。

而视听上,罗伯特·艾格斯所要做的也正是要带给观众最原始的感官恐惧。在现实场景中,罗伯特·艾格斯的镜头似乎从不着急,它总是缓慢地将一个场景展现到极致,才肯切入下一个镜头。黑白影像下,高光与暗部的强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岛上的各种符号物件诸如海鸥、海藻、灯塔、水井也都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展示以留给观众强裂的视觉记忆。

而镜头对于人物的捕捉也趋于“原始”,Winslow劳累的工作得到了详尽的展现;Winslow杀死海鸥的整场戏也丝毫没有被美化,反而是以一种客观视角展现了整个动作的原貌。冰冷的镜头语言配合着时而诡异、时而咆哮的音效,营造出一种不寒而栗的视听氛围。

在此基础上,罗伯特·艾格斯又利用快剪来混淆幻觉和现实,最好的例子显然就是Winslow最后一次对着人鱼雕像手淫的片段。先是一组他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的特写,随后画面迅速切到一个他在锅炉房开动机器工作的快速推镜。镜头从机器后迅速逼近到了Winslow的脸上,以他喝酒的动作为动势,迅速切到了Winslow在海边打捞物体的画面。

在此之后,则是一连串来回剪切的意象(倒转的灯塔、海底生物、灯塔的大灯、和人鱼做爱、杀死同伴、木棍和人鱼性器官的对比),和Winslow打捞物体、手淫两个动作的对切,配合音效,通过这种多个场景之间的不同动作的快剪,以达到刺激观众感官并削弱观众理性的目的。

在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下,观众对于真实与幻想的判断的集中力,无疑会被感官认知转移走大部分的注意力。同时在动态上,这一段的两个部分呈现对称结构,观众在被拖入水中的坠入感与被打捞物体的上升感之间来回摇摆,也进一步加强对观众体验的混淆。

由此看来,罗伯特·艾格斯构建迷宫的手段,显然并不是直接构建出一个迷宫空间;反而是先构建一个上文所述的相当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空间结构,再在之后配合情节,利用剪辑上的“混乱”将所构建的有序空间全部打乱成为单一“碎片”(其实某种意义上也利用了环境,比如利用暴风雨直接毁坏房屋)。

然后再次利用剪辑,将这些“碎片”空间重新组接成一段段完整的情节呈现给观众。而观众面对这些应接不暇的完整却又“碎片化”的情节段落,显然是没有太多思考的空间的,这便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导演有意塑造的视觉迷宫之中。

不仅如此,罗伯特·艾格斯导演在叙事上也极力打造迷宫式的体验,这体现为《灯塔》中叙事视角的开放性,以及对关键线索的有意模糊。

从视觉角度,观众显然自始自终都跟随着Winslow的视角在看这个故事;然而,看到的却并非全为真实(结合上述“究竟是谁想拿斧子砍对方”的问题),因为视觉视角的限制,从而诞生出了许多叙事上的疑问:“那些工作真的都是他真实所做的吗?真实的Wake又是何种面貌?抑或Wake和Winslow或许就是同一个人?”

这些问题显然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供参考,间接地,由单一叙事视角所引发出的疑问激励着观众从其他的叙事视角,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答问题。如此一来,由单一残缺视角所引发出的问题,反而丰富了观众层面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强化叙事的不可知性的同时,因为本片的时代设置于19世纪末期,使得影片中那些本质上“虚假”、“超现实”的意向在此也具有了一定“真实存在”的依据。毕竟,就算完全从神话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故事也不为过。

另一方面,影片自始至终都有意识地在规避时间的顺序。全片都没有出现任何的文字提示时间的变迁,更没有出现时间仪器;同时本片也在刻意淡化“事件因果”的概念,将多重时空下的不同行为组接在一起,甚至就连“灯塔中有什么”这个终极麦格芬也选择不做交代。

可以说,罗伯特·艾格斯将电影常规叙事中所有本来具像化的东西全部变得意象化。相比给观众讲述一个惊醒动魄的故事,他更青睐于将观众诱导至一个刻意模糊不清的叙事迷宫之中,转而让观众自行进行探索。正因他的这种大胆尝试,《灯塔》中的神秘主义与不可知才得以从头至尾地被贯彻。

与其说《灯塔》是一次疯狂的实验,倒不如说它是一次充分信任观众的沉浸体验。在这个象征权力与癫狂的岛上迷宫中,它既“逼迫”我们体会到了类似《闪灵》的极端环境下的疯狂,也给予了我们像《第七封印》中一样直面死神的机会。

当结尾Winslow终于触碰到象征着终极不可知性的灯芯时,其中究竟潜藏了什么早已变得不再重要。在那一瞬间,观众都已同Winslow一起退化成为“感官动物”,在原始的精神世界中欣然地“受难”。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灯塔》的真实到底是怎么样呢?

关于《灯塔》的各种隐喻,各种神话代指,上面很多篇影评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就不赘述了,以下就我个人角度,猜测一下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含严重剧透!)

主人公名叫托马斯,之前在伐木场工作,因为长期受到工头温斯洛语言暴力,不堪受辱的他在下游收木料时杀死了温斯洛(影片多次出现漂浮的木头,金色头发的温斯洛的背面)。为了逃避这些,他找了一份和伐木相距甚远的工作-灯塔看守人。在大雾中踏上了去灯塔的航途。

可惜主角在航海过程中就遭遇了暴风雨天气,一直都只能远远的看着灯塔,却一直无法靠岸到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主角对于灯塔的痴迷向往)。最后主角在食欲性欲各种欲望的折磨中被海鸟分食死去。老船长只是托马斯一切厌恶恐惧幻想的总和(包括他自己,电影也描写了船长与主角同名)。而海鸟的比重很高,除了神话寓意,我猜想因为他体力难支就要死去,海鸟纷纷来分食他的时候,他是有意识的,最先失去的应该是他的一直眼睛(这就是为何剧中不断出现独眼头颅,独眼海鸟,而主角之所以用这么暴力残忍的手段杀死独眼海鸟,也是因为潜意识里对分食自己的海鸟的愤怒,电影的最后也可以看到主角的一只眼睛已经被吃掉了。)包括人鱼,章鱼化的船长,我认为除了神话寓意,也是他在风雨中的船上对海里一切的恐惧的具化。

 4 ) 金羊观影团 || 在噩梦的惊涛骇浪里,像泅水者一样挣扎

金羊观影团 Vol.33 《灯塔》,标题摘自波德莱尔《不可补救者》。

金羊观影团 《灯塔》20人参与,均分8.3

罗伯特·艾格斯导演的新作《灯塔》踩稳10年代的末尾登临网路,这是其继《女巫》四年之后的第一部电影长片,背景设置于上世纪初的加拿大海岛。预告片甫一亮相网络,便凭借其极具风格化的高对比黑白色彩、克苏鲁神话式的诡秘氛围,被誉为「年度最受期待惊悚片」。

一隅孤岛、一群海鸟、一座灯塔、两粒守塔的人。

冷酷的影像拉开帷幕,观影者极易在海浪、汽笛声中沉浸,喧吵的世界里,在1:1画幅构建的局促黑白空间之中,搭建起了一场幽邃诡异的心理风暴。摄影捕捉面部、洞悉脑髓、穿透精神——伴随虚虚实实的诅咒与妄言进一步加深诡谲色彩。

在清与浊的交锋里,人心受困于噩梦,噩梦也被困于人心。

一众影迷沉迷于其视听的极致风格化,对虚实交错的矛盾与消解、克苏鲁神话与文学性的气质情有独钟;同时,风格的极致化也同样引起了若干影迷的不满,作出“过犹不及”、“陈腐”、“囿于传统”、“不如前作”的判断。

当然,这部具有探讨和观赏价值的影片,在金羊内部也依然备受瞩目。本期观影团将会呈现对于《灯塔》一片的优劣双角度探讨。

金羊观影团Vol.33 共20人参与,均分8.3

- 神学与性爱,文学与光影:现代音场里一种古典式的极端美学

@DoubleFeature 10/10

《灯塔》首先是古希腊式的,从头到尾两位伟大的男演员向我们展示了嫉妒的神的愤怒以及渴望靠近太阳的神话传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人的关系既像西西弗斯和普罗米修斯,又像波塞冬与特里顿。其次,《灯塔》一定是现代的,扑面而来爱伦·坡与梅尔维尔的气息,惊悚之余又像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船一直没有来。海鸥无疑是出自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射死了信天翁后,水手们全部厄运难逃。

除开数不尽的文学意象,艾格斯最精妙之处在于他的电影继承了所有伟大作品的“朦胧性”(ambiguity)后,能完全独立地生长,形成别具一格的自我风格,并成为——经典。观看《灯塔》的过程同样充满惊喜,震撼人心的蒙太奇与定格画面,随着人物矛盾激化,逐渐模糊混淆的记忆与时间,于是我们发现再也没有可靠的叙述者,只有神与自然的法则亘古不变。

@chaos 9/10

古典画幅与现代配乐的完美呈现!长短特写镜头交替,凌厉的剪辑,构图光影非常讲究,几个不同时段的机位都有很强的解读空间。灯塔作为一个至高永恒的母体,楼梯螺旋放置于宇宙中心,是所有梦和幻灭的集合。以天为单位的叙事处理,将父子主仆的不断博弈,男人的梦魇和扭曲表达得非常震撼。人鱼雕像,精液,张合的阴唇,海鸥,欲望被抽象化为许多支线穿插在许多意象之中。结局更是将本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年度鸡皮疙瘩。

@意识流螺丝刀 9/10

包裹着闪灵的外壳,内里是古典希腊悲剧对宿命的反抗,帕丁森饰演的是一个极为经典的悲剧形象,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无谓的对命运反抗中被消磨殆尽,空留一具躯壳被海鸥的灵魂蚕食,海雾、巨浪与汽笛的长鸣借由黑白的影像及逼仄的方形景框构成了一股推动人物走向灭亡的克苏鲁式的动力贯穿始终,具体外化的海怪意象在关键时刻通过潜意识现身,模糊化了现实与超现实的界限,将背后主宰一切的恐惧表现得若隐若现,而自慰场景的蒙太奇作为两种形式的联结奉献了全片最有力量的反抗,也是最彻底的悲凉。

@伏眠 9/10

高对比的黑白影像,极端锋利的剪辑让视野中随时可能出现短促的风暴,与其对比伯格曼,不如说是充斥着波德莱尔式的诡谲氛围,漏光与眩晕、层叠的螺旋楼梯、枷锁与杀戮、荒淫和死亡,视听以其戾气与跋扈步步逼近,男人在臆想中濒临精神式毁灭,最终一如初始的「大海是唯一的归宿」,除了海水深渊般的可怖外,影像仍然散发着呛人的霉味或是性欲的腥膻。

「在噩梦的惊涛骇浪里,像泅水者一样挣扎。」

最后,氛围音的控制仍需节制。

@ParkerLI 9/10

返璞归真,一次纯粹的光与影的游戏。35mm,黑白(灰),画幅1:1,虽然从履历上还算是新人,但明显老手画风。同时,奇幻故事十分有趣,明显是一次影视艺术探索。A24大功一件。表演双雄争锋,好看!而口音上更是独树一帜 记忆深刻。

@思路乐 9/10

汽笛声在全片里幻化为两种存在,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音效,以及来自海洋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文明希望。到了后半段,随着酒精与风暴的共同摧残,汽笛声逐渐远去,其掩盖的性欲、支配欲和占有欲也完全暴露出来。《闪灵》式的封闭异化过程,《群鸟》式的第三方不稳定力量;灯塔是巨大化的雄性欲望象征,而美人鱼那诡秘的阴唇则是这种欲望最直接的指向所在;万钧之势般的海浪,通向神秘的螺旋阶梯,有如天罚般的暴雨,共同组成了这个异化的世界;在暴戾和淫欲里,时间被剥离,空间被凝滞,只剩下了这般无比猎奇的寓言体系。在最后,最高处的悬念终究被揭开,在其纯净而未知的光芒之下却只能照出自己那污秽不堪的阴影,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一切,都被海鸥所啃食殆尽。中段帕丁森lu guan的那段蒙太奇,毫无疑问会是一个闪耀的“年度影像时刻”。

@ 9/10

绝不是故弄玄虚,艾格斯很清楚自己要拍些什么,他用着2019的视听拍着1919的电影,纯粹的,大胆的,疯狂的。震耳欲聋的音效下,灯塔是欲望之源,它既有着男根般的雄起,也有着女性私处的隐秘,它是水手归家的信号,也是守塔人挥之不去的梦魇,无数的二元对立出现在了它的身上,也暗示了两个thomas的如父如子,也是二位一体。当罗伯特帕丁森的角色一步步的失去理智,对着美人鱼的人偶,美人鱼的实体,直到最后的灯塔本身手淫,宣泄自身压抑着的,日益高涨的,已如同海水般臭味泛滥的性欲时,影像也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了。直到最后,他终于得到了满足。然后,被欲望反噬。

@空白岸 9/10

父权压抑和阳具崇拜“指引”下的一次漫长的而又触不可及的性高潮,挟带“闪灵”式的精神分析。艾格斯高超的影像把控能力已无需多言。值得一提的是,台词释义不再是以神秘主义的累赘的形态出现,而是在被臆想统治的视听狂潮下赫然显露出它不合时宜的黑色幽默般的狰狞笑脸,它大胆地袒露关键信息,将解读的权力交由观众,这才是真正有种的剧作!

@孤独的自由 8/10

越来越感觉A24出来的这一批年轻导演为未来的恐怖片指明了方向,如果说恐怖片还在追求恐怖的话,对于电影作者来说未免太过时了,作者风格化才是未来。看完这部作品,虽说私心还是更喜欢前作,但对于艾格斯来说应该是很成功的,它延续了女巫的古典气质,在视听方面更加的私人化,风格化日益成熟,甚至在模仿默片的表现形式上也是浑然天成。不对本片中出现的人鱼、海鸥、性的隐喻作过多解释,理解点在于灯塔里封存的是人的原始欲望,就像潘多拉魔盒一般,对未知的趋之若鹜。

@松野空松 8/10

灯塔或许是雌雄共体的,它就像是一根巨大的阳具,作为雄性象征的灯塔,站在阳具的顶端才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另一方面灯塔发光的灯具就像是阴道,雄性们争先恐后去交配,帕丁森最后一脸兴奋高潮,而且两个角色本身的关系也够homo了。

@果樹 8/10

灯塔是指引,也是统治;是向往,也是心魔;是守卫,也是心魔。全片十分风格化,独特的美学配上复古台词,加之各类隐喻,文学性十足。最想嘉奖的仍是两个主演,在具有递进层次的冲突中到达疯魔。配合着对西方宗教与神话的理解来看更有意味,能通过高耸入云的灯塔与守灯人的幻像,反向思考神与魔的互文。

@德卡的羊 8/10

这种古典且带有表现倾向的风格自然不必多说了,音效上其实并不“复古”,丰富的音场对于空间的搭建作用或许比起视觉层面的风格化来的更为有效。罗伯特·艾格斯也是从一开始就在意图用这种手段生成气氛,内容继续延续民间传说为基础,将人物置入空间来引发内部冲突,但发展到后面几乎已经丢掉空间了,便不再迷人,只剩下了看与说,用视觉符号支撑表意,用言语构建动力,以及欲望横流。

@身不在场 8/10

关于“posture”的电影,胶片间的每一处缝隙都被海水,香烟,酒精,Siren与血液填满。

@卡佛啪啪卡夫卡 7/10

罗伯特·艾格斯这次是对神话语汇的“反弹琵琶”。当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先知先觉者)被冠以源自弟弟厄庇墨透斯(Epimetheus-后知后觉者-epi/eph/ep词根-Ephraim)的名字(却将暴怒的海神命名为Wake),陷入的是彻底的迷失,甚至他的抗争都被降格不足为训——竟被“塞壬化身的灯塔”所蛊惑——这里又是反用其义或融合:诱惑与指引;塞壬之歌(有人解释为言语构建权力)与灯塔本身隐含的阳具崇拜和权力之魅的糅合:这种融合将文本引向更为混沌的状态。当然这种永远无法逃脱的困兽之斗也是艾格斯所着力刻画的,梦魇——过往罪恶的反戈一击,生命永恒的缺失和注定的堕落。倒未必比《女巫》更好,但确实未来可期。

- 未达极致?过犹不及?——陈腐与做作之间,是一种小聪明式的洋洋得意

@法式曌影 7/10

我更加坚信:如果不能把色彩做到极致,那黑白才应该是电影的本色。完全就是《女巫》的另一种变体:个体在封闭空间中在人为与超自然的推导与蛊惑下的极端异化。而也正于此,也更能横向对比出与《女巫》的不足之处。光影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导演对空间的调度就相形见拙了。灯塔作为主要意向并没有被完全发挥,还是太保守。音效与意识流的剪辑产生的极强侵略性是可怖的,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导演可能不知道,质感≠氛围。过于薄弱的文本无法匹配想要埋下的潜台词与背后的神话故事,如果能扩大一下世界观及完善各个方面,或许会是部恐怖史诗。

@纯肉锅贴 6/10

整部影片似乎带有一定的宇宙主义主题式克苏鲁元素,诚然,本片借用了部分克苏鲁怪兽的早期形象以及“混沌”空间的使用,而我看到的是17min处一幕:一种无可名状的无力感与恐惧令帕丁森回头,镜头跟随着摇动,一个阳具符码跃入眼帘。而全片很多部分都是围绕着灯塔的任何细节作出夸张到变形的描绘,而这个符码本身的意义在我看来似乎还是在紧扣着一种主奴关系的纽带——权力,因此与《火山边缘之恋》对于理性-疯癫的嬗变的克苏鲁式恐惧相比,本片是略带陈腐的,《火》之恐惧在于一种庞大的壮美之下自身所处的情境溢出了所有能力范围之外并支配其运动与一切感知的去人类中心性,这种服从是更加绝望与令人恐惧的,或许《灯》依旧在于人物的关系、和对于放弃理性的恐惧,也依旧是人类中心的,而结尾处的镜头又是以什么样的视点存在的,一种小聪明得逞的得意。


@不ྀ死ྀ者 10/10

@无色无味的气体 8/10

@铎mao猫 8/10

@Tous Les Jours 8/10


历期评分TOP5:

1.《星际探索》8.5

2.《爱尔兰人》8.4

3. 《灯塔》8.3

4.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

5.《燃烧女子的肖像》7.8

 5 ) 年度三甲之一&年度最佳观影体验

100 /100

灯塔(The Lighthouse) (构图惊艳!!)

不得不说,大量堆砌的符号以及故弄玄虚的台词令我对《灯塔》的好感大大降低;但它终究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努力革新一种体验,一种黑白画面+1.19:1画幅+极致音效+完美构图+“丝滑”运镜+癫狂表演的奢华观影体验。很显然,它成功了,而且注定将被载入影史(Winslow大战“不断幻化”的Wake那段太炸裂了!)。

就是这段!!

日夜不休的锅炉,“尖声惊笑”的人鱼,纠缠不清的章鱼爪,龙虾笼里的“独眼龙”,水池里的海鸥,灯塔之光中的呻吟,还有加拿大漫天的木屑……在这曲恐怖诗谣的结尾,Winslow终于触到了象征父权的灯塔,此时,若让影片结束于他进入灯塔(光内)的那一刻,便可与《女巫》升华之结局相映成趣,还象征《闪灵》一般的宿命与轮回;但这样可能会与艾格斯的原意相违,而且也无法为海鸥这个意象善始善终,更影射不了被恶鹰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话说回来,这样不也能和《女巫》遥相呼应吗?女性在上升,而男性……当然了,这只是从两性角度出发的狭隘解读,权当胡话好了。

本人已经恐鸟症晚期了

 6 ) 回到恐惧的源头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

大约200多年前,命途多舛又穷困潦倒的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在纽约刚刚写就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他或许已经预料到自己的人生还剩下最后十年,但应该预想不到自己笔下的那些长着鳃、满身触手的旧神们会扩散到全世界,影响到那么多个文艺创作者。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新作《灯塔》,看上去似乎又是一则《克苏鲁神话》的延续。

1

与导演的前作——以女性为主角的山林故事《女巫》相比,《灯塔》似乎有非常大的不同。

这次的故事舞台,是汪洋之中的一片孤岛。在这片孤岛上,罗伯特·帕丁森所饰演的“青年”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老者”——两个男人成为了故事的主角。本应按合约只在此维护四周灯塔的他们,却被突如其来的风暴打乱了计划。

但要说被汪洋隔绝的孤岛比新英格兰的山间小屋更有恐怖氛围,不如说浩瀚未知的海洋,本身就是恐惧本身。片中的恐惧体现,皆是海洋的延伸。

不知正体的塞壬,在老者的口中,是业已死亡的疯癫助手在别处叫嚣过的胡话。在故事的伊始,青年便早在灯塔的前任管理员的橱柜中翻找出她的雕像。于是在午夜梦呓中,她便成了这突然降临这孤岛的神秘来客。

独眼的海鸟,拥有翅膀的它,本应如恬噪的同类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但不知道为什么,它却总是与青年过不去,常常来阻碍青年的劳苦工作。即使老者告诫青年不能招惹海鸟,它仍旧如同原罪一般,与青年如影随形。

老者,一个常常絮絮叨叨的老水手,也是青年的恐惧之一。神秘的祷文和关于海洋的禁则似乎不算什么。而以位谋方便、老是把扣工资挂在嘴边的行为,又似乎只是令人厌恶。在青年早就自曝名叫Winslow,但老者还是自顾自地称青年为“Lad(年轻人)”——这种如同“父亲”一般傲慢的态度,似乎才是他最令青年畏惧的现实理由。

被老者称为“She”也被作为本片片名的灯塔,则充当了这片中的最大的欲望投射。

尽管畏惧着老者,但青年仍对平日里只有老者才能上去的灯塔上层心生向往。于是在青年窥视的视角里,恐惧和欲望连接了起来,让未知的事物暂时得到了一个可以解释的答案——对折射出光芒的透镜赤身裸体的老者,更近乎是对邪神的顶礼膜拜,从镂空铁板间隙掉下来的体液,也化成了这片无光之海中的巨型生物,追求光而产生的黏液。 从灯塔之顶扫过的触手,会让克苏鲁神话的粉丝兴奋,而普通影迷会比较在意,“斧头追人桥段”与《闪灵》的共振。

令两者共通的,或许是影片中段那一场互问——风暴来袭,被困在孤岛上的青年和老者,终于借着醉酒,因为累积已久的矛盾和秘密开始了争执,十八个“What?”接连从两人嘴中蹦出。这十八个“What?”,代表着愤怒,代表着不信任,但在本质的含义里——它还是直接代表了两个对彼此情况丝毫不知的人,对于未知的疑问。

而克苏鲁神话中,洛夫克拉夫特将其唤作——“不可名状(unspeakable)”。

2

在参考赫尔曼·梅尔维尔与萨拉·奥恩·朱厄特的那些关于水手、海洋、灯塔管理员的传记、短篇怪谈后,罗伯特·艾格斯与马克斯·艾格斯联手写的这个故事,显然会更加接近现实本身。但《灯塔》最让人着迷的点,并不是“引经据典”,还是需要归功至创作者本身的——模棱两可产生的多义性。

片中说到的“圣艾尔摩”,实际上是三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位主教,因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迫害,被破胃绞肠而殉教。传说他可以躲避雷击,所以成了水手们信奉的圣人。片中老者的触手,除了如今文艺作品中高频出现的“克苏鲁”之外,其实也不难令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几种神话体系扭杂,如同将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串联在一起,不同神话体系之间的相似,在为这个故事添加现实感之余,也恰好构成了可供观者解读、再创造的多义性。

但在影像之中,帮助观众去解读自己含义的,还是“明”与“暗”的对比。整部《灯塔》镜头下的环境,多是灰暗的,就连人物本身,都浸染在这如墨一般的偏青黑白画面中。唯一明亮的镜头,是约30分钟时,两人开始重新粉刷灯塔的塔壁。

即使没有透镜本身的光,灯塔仿佛正是这个黑暗世界里的异物一般,如此“明亮”——这种用影像做出的心理暗示一直持续到片尾。无论是圣艾尔摩,还是波塞冬、克苏鲁……人心中灰暗的神,在这个故事中都只是灯塔的陪衬。

通过这层表意,似乎无论剧本的原初究竟是要讲底层赎罪者的自证,还是关于逃避者的惩罚……“Winslow”、“Wake”、“Thomas”……似乎都没有必要去深究,因为电影呈现出来的表面故事,只是一个看似“作者已死”、上古时期就残留下来的精怪寓言故事罢了。在精怪寓言故事的表壳之外,并没有任何过多解释。这种看似粗粝实则精准的安排布置,或许就是罗伯特·艾格斯的作者性。 比起《女巫》,这种精准的多义性又更加提高了。当你看到癫狂的最后一幕,如果你在之前就联想到了海神波塞冬,那你无疑还会想到同神话体系的普罗米修斯——这个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盗取火种的神,最终被困在高加索的山上,日复一日地被鹰鸟啄食心脏。《灯塔》并不会强调,或许圣艾尔摩的受难记才符合最后一幕的原旨。

这种来源自“不确定”的不安,在文本和影像留下来的序列空间中余味悠长,也让人体会到了最原始的——关于“不可名状(unspeakable)”的恐惧。

3

显然,似乎把罗伯特·艾格斯当成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在影像上的传承者,还不如拿他跟其他新生代导演比较——毕竟,《灯塔》也才只是罗伯特·艾格斯的第二部长片而已。

而放眼今年北美电影的恐怖世界,同样有另外两部导演的第二部惊悚长片新作熠熠生辉。

乔丹·皮尔指导的《我们》,在“反威权”的表面主题上,似乎与《灯塔》的一种解读有些类似。但该片的定调更类似“商业恐怖片”,好像无法与有着浓郁怀旧文艺风格的《灯塔》做对比。不过就以导演在主题定调的区别上而言,比起前作《逃出夺命镇》,《我们》的主题显然更为大胆、更具普世价值。似乎《我们》与《逃出夺命镇》的区别,又比《女巫》与《灯塔》的区别大。可惜的是,虽然制作规模、主题都比前作更加“大”,但为了照顾商业片观众,《我们》终究还是比其他作品少了些逻辑上的合理性。

而《仲夏夜惊魂》的导演阿里·艾斯特,似乎更具有与罗伯特·艾格斯争夺“新生代恐怖王”这个名头的实力。用白昼体现恐怖异教习俗,作为前作《遗传厄运》家庭邪教故事的侧面补充,似乎也是一种有新意的“作者性”。但正如阿里·艾斯特的访谈所述,《仲夏夜惊魂》和《遗传厄运》一样,还是一个更像关注社会性的家庭故事。当新增了24分钟的导剪版问世后,许多人对于此片“惊悚片”的心理定调还是难以被满足,这被减去的24分钟并不是因为尺度过大,只是因为纯粹的时长过长、商业因素罢了。

其实在北美公映、流媒上画都晚于后两者的《灯塔》,目前在豆瓣和IMDB的高分,似乎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就个人而言,其实《灯塔》复杂精准、又能让解读出不同版本的人都喜欢上的“多义性”,就成为了这部作品值得一切赞美的理由。

如果罗伯特·艾格斯的下一个项目,还能维持如此的“不可名状(unspeakable)”,只留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谜面,让观众仍然保留着对作品的解读空间……那我相信,他的作品一定能继续打动更多喜欢发掘人类恐惧本源的观众。

原刊登于公众号“电影岛赏”及豆瓣号“二十二岛主”, 刊登标题为“这部期待了半年的恐怖片,真的没有令我失望”及“《灯塔》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带我们回到了恐惧的源头”,本文标题为原稿设想标题。 撰文:匣中猫 编辑:二十二岛主 特别感谢:sTill-Life mp.weixin.qq.com/s/zADEqPShpCP_fVvAGwTexQ

 短评

艾格斯应该尝试拍拍舞台剧。这种视听技巧喧宾夺主的唬人伎俩估摸着还会沿用到《诺斯费拉图》中。

4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台词真的难懂

7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推荐

艾格斯的恐怖影像诗!目前最佳

12分钟前
  • 日王仔
  • 力荐

你你你...居然不喜欢我做的饭?!居然连龙虾都不喜欢?!杀了你个小兔崽子!

16分钟前
  • Bayes_Dan
  • 推荐

在恐怖片的模式之下,不是你有秘密,就是身份互换,几乎很难翻出新意,就连仿摄影术的偏蓝冷调,也跟声音设计在开场半小时后,变成了比恐怖惊悚元素本身更让人折磨的体验。喜欢莎翁剧骂人法的,也许会有收获……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视听很好,1比1画幅下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机位和构图都强化了惊悚效果,繁多的惊悚意象以及突兀的音效把惊悚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迷幻+酒精构筑的臆想和现实的界线模糊后,那种危如累卵的紧张感让人手心冒汗,导演颇有才气。全片只有两位演员却依靠表演和戏剧的张力撑起,帕丁森的表演第一次居然有盖过威廉迪福的迹象。但依然有不足:音效虽好但有些喧宾夺主,几次被音量(而不是音效)吓到,如果节制一些可能会更好。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喜欢程度远胜《女巫》,艾格斯开创了一套崭新且封闭的“地域民俗”类型体系,如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文学建筑,影像艺术由此出发将接纳更多来自新英格兰乃至世界角落的怪奇传说和人类学野史,最重要的是,电影不再是全球性语言,返归沟通障碍的交流壁垒所产生的自然属性的神秘可怖,是最为原始的形而上的超然颤栗,惊悚慑魄的传递播散,都是言说不能的动物本能感知,塔顶圣艾尔摩之火光中的神魔发出的讯号,诱惑着跃跃欲试的后来创作者,风雨血水冲刷过的礁石上,刻下了四个名字:斯坦利·库布里克、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安德烈·祖拉斯基、英格玛·伯格曼。

3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如果说《灯塔》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都是缘于dramaturgy上的混乱。它好像灯塔头上那个透镜小室,反射着无数的引言,从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到贝克特和尤内斯库,从格莱米永、希区柯克、伯格曼、库布里克到祖劳斯基和法斯宾德,许多话语堆叠而不是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故事从根本上是一部关于男性身份的神话,而“男性”本身即是一种神话构建。在这个巨大阳具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昭示着权力斗争,父与子、神与人、超我与本我在上与下之间的较量最终揭露出“男性雄风”这件事的空虚。可是电影深陷在众多可靠不可靠叙述的泥淖之中,最终成了一团浆糊。

3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恐怖片,而是homo erotica。两个男人独处久了肯定会搞基,可以是肉体也可以是心灵——这与性向无关,而在于支配和控制。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罗伯特·帕丁森转型很成功,从《好时光》到《灯塔》《信条》《蝙蝠侠》……潜力很大。

4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男男PUA的失败教学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婚姻是两个人同居久了,相爱相杀;灯塔是两个人同居久了,不爱互杀。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不在大银幕看相当于白看,甚至有扒开银幕钻进去看的冲动。大片黑暗在窄小的画幅中将影像牢牢扼住,非基于未知视角的心理惊吓,而是伴随着摩擦、喘息与怒吼的情绪震慑与触觉轰炸。母题让位于风格,或者说母题配不上风格,我期待更多对于神秘、圣洁与魅惑的消解,而不是神似诗歌的非诗。

5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文本薄弱,戏剧不好。远逊于《野小子们》。

55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导演双周,因上一场口碑大爆而炙手可热,我排了整整三小时队才看上,精疲力尽,为此错失三部好片,创下我的电影节排队纪录了。确实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一比一画幅,老胶片质感的黑白画面,脏乱破漏风漏雨的木屋,绕耳不绝的风声浪声汽笛声,单调重复粗朴的工作,有种都灵之马的苍茫感。酒后是挚友,酒醒是暴君,两个男人互相提防和撕扯,谜团、幻象把人步步逼疯,似乎又看到一丝伯格曼的才气。方言戏剧台词很出彩,两位大明星飙戏火花四溅。在大光比煤油灯的照射下,气氛愈发诡异、惊悚、血腥。这片成本应该不算高,如此极简场景人物就能做出这么丰富的视听语言,确实了不起,选进戛纳主竞赛也完全不逊色。

5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这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一起同居久了都会把彼此逼疯

59分钟前
  • 🛶
  • 推荐

本来以为是一个纯克苏鲁故事,但剧作中段的野心是精神分析的,这完全减弱了对它文本层面的喜欢,但是在影像上依然非常吸引人。画幅配合台词是一种古典般的寓言质地,这种压缩的画面感觉和这座岛屿以及这两个人的张力是对应的。黑白色的铁质的大海还能让我想到多雷的铜版画。甚至还能带我回忆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短篇《秋》和《船》对于严酷大海的很多描写细节,同是加拿大,虽然麦克劳德其实很现实主义。【最终我体会到这部片子中所呈现的“恐怖”的关键。恐怖的本质其实是“召唤”,就像灯塔对帕丁森做的那样。它被锁起来位于最顶端的设定,甚至还能让我想起金阁的究极顶。召唤代表着一个人类必将去回归的宿命。

60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女巫]导演新作,十分暧昧多义,集心理惊悚片与魔幻恐怖片于一身,表面上的主题涵盖长期与世隔绝引致的崩溃癫狂、弑父与权力斗争、男性欲望的压抑与变形、身份认同的迷局。在素材上,除了普罗米修斯、波塞冬及塞壬等古希腊神话指涉外,还精妙地化用了“塔楼”与“灯塔”意象在文化史上的多种隐喻义——超验的永恒世界(时间的不可辨识或曰无时间的场域)、男性权力、路标、僭越、精神上的隔绝之所、囚禁与危险。1.19:1画幅与暗调高反差的黑白摄影予人强烈的复古感,海鸟的鸣叫、海潮声与雾笛声不绝入耳,不连贯叙事和破碎剪辑足以令观众眩晕迷失,配上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的癫狂表演,绝对够劲儿。(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20190524@导演双周 🐂🍺!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观影史上从未看过的电影 也难以复制 光视听语言上1:1 画幅黑白滤镜ins构图就无敌了 更别提两位炸裂的表演和近乎疯狂的台词 达福一开口我已经跪了 没想到帕丁森逐渐企及 爱他!有几个神一样的段落交叉剪辑起多个意象 呼啸的海浪肆意的海鸥 过去的罪孽 当前的与世隔绝激发欲望。才华这东西啊 真叫人嫉妒

1小时前
  • nobody💫
  • 力荐

映后回到家,友人短信一句“Be nice to seagulls”瞬间把我萌翻。不得不说一句,本片视听语言都相当好,艺术表达也很在线上,但过度碎片化的隐喻明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加之浓重的口音,散场后让连母语为英语的观众也直呼需要cc。双男主设定,演技爆棚,期待颁奖季有所表现。

1小时前
  • 逢澶T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